top of page

Search Results

以空白搜尋找到 248 個結果

  • 阿和請假中

    這陣子阿和常常身體無力,食慾不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預計讓阿和暫停導覽,先好好休息,之後再看阿和的狀況看是否恢復導覽。 新的培訓導覽員我們也有了心儀的對象,等新企劃上線之後就可以開始訓練新導覽員了!這次要突破舊有框架,帶大家看見不同的風景,光想就覺得非常期待哪。 如果想聽導覽的夥伴,歡迎來找阿俊一起揮灑青春的汗水喔。記得補充水分,不要輸給毒辣辣的太陽了🌞 #阿和 #導覽員的日常 #阿和流浪記

  • 再見了阿和

    有些老朋友們應該還記得這個臉孔。 我們在兩個禮拜前得知,我們唬人大學畢業的阿和已經從人生大學畢業了。 跟阿和有很深緣分的活水泉教會,想在17日早上為阿和舉辦一個小小的追思禮拜,來詢問我們是否有阿和近年的照片時,我們才意外得知阿和已經不在了。他是在 6/9 被送醫,隔天在醫院過世;我們最後一次和阿和聯絡是四月份時詢問阿和是否要幫他預約第三劑,沒想到在短短兩個月內阿和就⋯⋯ 阿和是我在萬華認識的第一位無家者,九年前的我憑著一股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去拜訪社會局社工獻忠(也是芒草心創會理事長),獻忠介紹給我的第一位無家者就是阿和。當時的阿和剛戒酒,開始以工代賑的工作,也剛搬進租屋處離開了公園,後來在大家的協助下,經過一年漫長的訓練,在2014年正式開始導覽。 手機裡還留著訓練過程時的紀錄和錄音,按下播放鍵,阿和絮絮叨叨的熟悉聲音冒了出來,一時之間有點難以相信聲音的主人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街遊的大家很震驚,開始聯絡相關單位,嘗試拼湊阿和最後時日的狀況,一方面心裡也開始回想,會不會當初自己漏了什麼阿和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讓我們這麼晚才發現這件事。他最後的時間會不會很孤單呢? ⋄ ⋄ ⋄​ 活水泉的夥伴們告訴我們,今年阿和的行動狀況比較不好,所以他們每兩三個禮拜就會到他家和他一起讀經禱告。在最後一個月時阿和的狀況下降得很快,而最後一次拜訪是阿和去世前一個禮拜,再次拜訪才得知阿和已經去世了。在聯絡阿和過往的故人時,當初參加導覽後幫阿和聯絡上台東大哥大姐、帶著阿和跟我們一起去台東的遊客朋友Y說,他在阿和過世前一個禮拜曾經去拜訪過他,訊息的最後Y寫道:「我們他們應當都沒有遺憾了。」 其實說心裡沒有遺憾是騙人的,剛知道的時候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想著是否自己做得還不夠。阿和清醒的這五年裡(2013 ~ 2018),雖然狀況有上有下,但我們終歸是走了過來。在他重回酒精懷抱之後,我們持續地和他拉扯著,最後決定以一個比較遠的距離關心他,想著或許有一天契機來了也許會有不同的發展,畢竟只要人活著,就有希望。 一位朋友聽了我的遺憾後,說了一句話:「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至少在這五年,他曾經發光發熱過,也認識了一些持續關心他的朋友。一個人不能接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才能一起接住一個人。」 在追思會上,看著阿和那清醒五年間的照片,充滿著朝氣,臉上閃耀著光芒開心地和遊客互動;重新開始喝酒後,他開始越來越憔悴,身形也越發消瘦。這一段我們一起走過的旅程,有歡欣有快樂有生氣有淚水,但我們還是想記得那個善良的阿和,那個發現當初我還在待業時,立刻說應該要他請我吃西瓜的阿和;那個在寒冷冬天,身上只剩30塊省著不敢吃飯,卻一邊把錢全部掏出來給路邊穿著短褲的乞討者,一邊感恩著他還有外套長褲可穿的阿和。這些回憶,我們都會好好保存在心底的。 希望你現在無病無痛也不再有遺憾失落,已經回到天主的懷中。 再見了,阿和。 #阿和 📖 與阿和的回憶: ➊ 阿和的堅持:https://reurl.cc/O4qGpR ➋ 阿和的蔥肉餅:https://reurl.cc/nO0rE2 ➌ 阿和近況:https://reurl.cc/kE0r7K ➍ 陪伴這條長長的路啊:https://reurl.cc/Zb79rp

  • 導覽員近況分享——即將遠征汐止探訪西門王!

    「面對久未聯繫但曾經很靠近的人,再見面的時候要說些什麼呢?」​ ​ 這是最近社工曼子腦中不斷在想的事。不知道看到這段話大家心中會浮現誰的臉,也許是曾經很親的家人,也許是反目成仇的朋友,近期在腦中盤旋的,是街遊以前的導覽員阿俊。​ 阿俊之前是西門町路線的導覽員,當年訂製服蔚為流行,西門一帶非常多訂製西服店,即便競爭激烈,使用美國布料作牛仔裝的阿俊還是累積不少顧客,後續開發了許多副業像是電動玩具店、理髮店,但民國七十年因為股票套牢、副業被強制關閉,收入一落千丈也逐漸流落到街頭,也在街上遇到了芒草心的理事長獻忠。獻忠覺得「一隻嘴胡蕊蕊」的他即便缺牙漏風,還是很有導覽員的個人魅力,因此合作了導覽一陣子;後來,因為阿俊生活的狀態起起落落難以維持穩定,便暫停合作導覽,但我們還是遠遠的關心著。​ ​ 記憶中,這位我最早接觸的導覽員很多時候因為不擅表達情緒,對事情的不滿或怒氣總是很直接,而我又害怕衝突,所以我們之間的爭吵總是一人邊罵邊離開,另一方摸摸鼻子消化情緒等彼此冷靜,等待適合的時機彼此釋出善意,再看能一起繼續合作什麼。同時記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回憶,像是阿俊很愛寫信,大概三天到一週就有一封,分別寫給我跟當時也還是妹子的同組同事,內容大多是直白地表達愛意與關心,或是偶爾說說自己的近況。由於信中文字「過於藝術」,每次和同事一起解讀彼此信中的內容,再請阿俊朗讀作為正解,是剛踏入這工作的我,看見和服務對象真心交流的時刻。​ ​ 他就是一個如此讓人又愛又恨的人,像家中長輩一樣,有自己的執拗,也有自己表達關愛的方式。本來都要摸索出相處的方式,想著之後要怎麼繼續相愛相殺下去,但,一切都發生得好突然——​ ​ 去年八月中的時候,住在據點的阿俊已經要邁向出去租屋的階段,當時我們才開玩笑說阿俊真的很好命,每次遇到不好的事就立刻會有貴人出手相救,或是得到很好的機會:像是數次流落街頭芒草心剛好都有空床,或是剛準備要出去租屋,馬上就遇到很少釋出好物件的新房東,人好說話、物件也很棒。結果才剛下訂金,阿俊就在公園中風倒下,送醫後發現腦傷的蠻嚴重的,右邊大面積的偏癱,也影響語言區跟一些自理功能,而這些創傷是沒辦法透過復健復原的,所以阿俊往後的餘生大概都要在汐止的養護機構度過。因為離所進安養,我們也將後續的事宜交給公部門的社工處理,在跟社工交接、跟阿俊小孩連繫表示目前芒草心的服務就到這邊的時候,還真的有些感慨,好像把養了好多年的小孩出養給別人,第一個接觸的導覽員,也是第一個結案的服務對象。​ ​ 這期間無數次想要去探視,但因為疫情,也因為沒有合適的探視角色而遲遲無法達成。時隔一年,感謝公部門社工的牽線,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見面了!下週三的上午,我們將去汐止探訪阿俊,由於見面的時刻著實難得,也不知道下次再見是什麼時候,因此發這篇文想邀請各位舊雨新知,無論是否認識阿俊,都可以把想對他說的話留言在下方,我們會整理整理,訪視當天現場唸給他聽的!​ ​ ​ #西門王的漲跌人生​ #阿俊

  • 【姨起去角遊|無家者與拾荒者的真人圖書館】

    「為什麼他會撿回收?」「為什麼他要流浪?」 ​ 「撿這一大車可以賣多少錢啊?不會覺得很危險嗎?」 ​ 「沒有想過去工作存錢租房子嗎?」 ​ 街遊 x 五角拌 Ngóo-kak 限定合作場 姨起去角遊|無家者與拾荒者的真人圖書館 ​ ⋄ ⋄ ⋄ ​ 走在萬華,你會發現舊時代蛻變的痕跡隨處可見,街角騎樓各自聚集起人群,彷彿每天都有祭典上演。不過,似乎有一些人隱身在其中,或說,他們其實格外醒目——無家者,以及拾荒者。 ​ 在萬華深耕議題的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多了很多跟這些人們談天打屁的機會,幾天幾月幾年過去,我們發現這些拾荒阿姨、無家者大哥大姐是繽紛的,甚至散發出異於常人的光芒;但不知道為什麼,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並非如此。 ​ ​ 最初那些疑問,是不是也曾經,或正在你腦海中盤旋呢? ​ 在這場街遊和五角拌合體舉辦的真人圖書館裡,我們邀請到拾荒阿姨不倒翁和曾經流浪的青壯年小潘,來到現場跟大家一起坐下來聊聊天。期待你心中的好奇、不解,都能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化開,同時也看見一些新的、有趣的發現。 ​ ​ 🎨 特製環節|姨起去角遊.寫生 time ​ 自甘墮落/認命豁達,分別是什麼顏色? 脆弱/可憐/動人/堅韌,要用哪種力道和線條去表現? ​ 聽不倒翁、小潘及工作者們分享前,會先邀請大家畫出腦中原本對無家者/拾荒者的想像,也會在最後給大家加上幾筆新印象的時間! ​ 印象是人人不同的、畫畫是自由的,一起憑直覺記錄自己的轉變吧! ​ --- ​ 🌲 姨起去角遊|無家者與拾荒者的真人圖書館 ​ |日期:2023.07.11 (二) |時間:19:00-21:00 |地點:艋舺入船廳 #街遊導覽 #賈西亞

  • 「看著大家炯炯有神參加導覽,我也想把自己的故事講好!」

    近期因為天氣炎熱,我們ㄉ導覽員大哥賈西亞,在戶外的導覽狀況稍微不那麼穩定,需透過工作人員和導覽員一搭一唱的方式(例如試圖當自己也是聽眾,舉手發問的橋段出現XD)來提醒記性不是那麼好的賈西亞,順利的進行導覽。 ​ 而最近一次在台大人類學系預約的導覽中,老賈當天在陰涼舒服的天氣中,精神抖擻的把導覽內容講得很完整,令我非常的驚豔! ​ 後來在導覽途中問他: ​ 「欸老賈,你今天表現的很不錯欸!」 ​ 「因為這場的同學都看起來眼睛發光的在聽我講話,讓我也很有動力把故事講好!」 ​ 其實每場導覽的風格都不太一樣,除了看天氣是否給力,導覽團裡的成員屬性(?)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願意花時間來聽老賈導覽的團體實在是五花八門,除了一般學生團體與大人外,我們也接過都是小小聽眾們的場次,看著孩子們一邊認真聽導覽,一邊欲罷不能的問了老賈許多童趣的問題,場面十分的可愛XD ​ 也因這一兩個月,預約導覽十分的踴躍,有大家對老賈導覽的愛戴與支持,他前陣子也開始和我們討論起用自己賺來的錢買電器的事情(灑花)雖然還在觀望階段,但在此預祝老賈買到自己喜歡也好用的產品! ​ 而同一時間,我們也如火如荼的開了幾場實習伴走,讓導覽進行的重要助手「街遊伴走志工」能夠在現場協助老賈順利的進行導覽! ​ 看著不同領域重視無家者議題的志工們,在實習伴走時積極的學習,其實對身為同樣為議題努力的工作者來說,也會被這種模樣給充電到,會回想起來工作的初衷XD也會在心裡默念:希望志工們能夠在之後導覽,完成志工任務之餘,也同時對無家者議題有所收穫與成長! ​ ​ ░░░░░░░░░ ✏ 街遊夥伴 沛 #街遊導覽 #賈西亞

  • 當法警志工循著社工的雙眼

    「日常工作中我所接觸的無家者均是觸犯刑法的受刑人或者通緝犯,是更被一般社會所邊緣化以及放棄的一群人,然而我相信沒有人天生願意流落街頭,或許在某些我們看不到的時刻,這些人也曾經努力過。」——街遊志工 毅軒 ​ 當初在志工面試時,聽到毅軒竟然是因為法警工作中產生的好奇,就這麼決定來芒草心服務,我們都嚇了一大跳。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難得的事情,畢竟平常做實體活動,比較多是主動出擊的感覺,沒想到會有人直搗我們的大本營,想親身透過志工服務為自己解惑。最近街遊貼文裡比較厲害的照片,很多都是出自毅軒之手,今天一起來吃圖配文字吧! ​ ……導覽過程中經過西門町鬧區的騎樓時看見一幕有趣的畫面,有一群阿公阿嬤自備塑膠椅坐在名牌店前排隊,百無聊賴地聊天、搧風,社工解釋他們都是受了委託在替其他人排隊搶限量鞋款,如果幸運讓他們搶到的話,有時候甚至一次就能拿到 2000 塊的報酬呢。 ​ 這樣排隊賺錢的方法其實也是西門這一帶無家者生存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舉廣告牌、發傳單等,無家者也經常透過報紙的職缺招攬廣告來找工作,然而這類廣告卻經常隱藏詐騙集團在其中,以我在法院工作這幾年的經驗可以發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經常為了找工作、貸款而聽信對方「提供帳戶資訊、提款卡及密碼」,隨後便莫名其妙地變成人頭帳戶,然後成為「幫助詐欺罪」的被告,不但找到的工作是假的,還要背上刑責以及民事賠償的責任,這一切對於生活已經夠困窘的無家者來說不啻將他們推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整場約 3 小時的導覽大家提了許多問題,我記得有人問到:「對於無家者的社會救助資源,在城市和鄉下是否有差異?」這點倒是我從未注意到的問題,社工對此則回答道,社會救助資源確實集中在都市區域,各式的社福團體也多集中在城鎮,因此可以發現其實都市裡有為數較多的無家者,鄉下反而較少看見,因為無家者自己也會觀察哪裡救助資源多而往那裡去。 ​ 更進一步則可以發現其實原住民部落更難看見無家者,因為部落的生活型態與城鎮不同,人與人的關心、互動關係非常緊密,彼此即可產生互相幫助的力量,就此來看,無家者的產生與社會結構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 ​ 日常工作中我所接觸的無家者均是觸犯刑法的受刑人或者通緝犯,是更被一般社會所邊緣化以及放棄的一群人,然而我相信沒有人天生願意流落街頭,或許在某些我們看不到的時刻,這些人也曾經努力過。 ​ 因此無論其成為街友的原因為何,我認為作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群體的一份子,我們均有責任打造一個對待他人更加友善、包容的社會氛圍,縱然只是一個取代嫌惡表情的微笑,都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 -- ​ 八月我們就有場西門導覽,對無家者生態感興趣的你千萬別錯過! ​ 🌇 社工琳琳「跳進倒影西門」導覽 》 ​ |日期:2023.08.19(六) |時間:14:00-16:00 |詳細資訊與報名:請點我! #社工導覽 #琳琳

  • 召喚芒草心一線社工:無家者與法院的距離

    今年再度收到法官學院的真圖邀約,一樣是三小時的講座,這次我們找了小潘和男性收容據點社工卡卡組隊。本來在幾個月前,小潘偶然聽說去年碗粿被問了比較深入的個人問題,就有半開玩笑說「那之後有法官學院的不要找我」,但在我們重新邀請下,還是跟著培訓者曼曼出發遠征了。 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培訓者(師父)同行,加上有事先練習所帶來的安心感,小潘當天講得活靈活現還異常幽默,一掃他先前透露的,要面對台下司法人員的擔憂。 緊緊扣連著小潘在流浪菜鳥時期出借身分證,導致後來染上前科的經驗分享,據點社工卡卡也分享了無家者犯罪背後的種種脈絡和原因: 無家者們大多從事零工,本來就既不穩定又缺少工作上的保障,所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意外、生活更加迫切的時候,就很容易去鋌而走險。身分證、帳戶,這些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重要的東西,當和「生存」一起被擺上天秤兩端的時候,也會變得不這麼重要了。 ⋄ ⋄ ⋄ 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出借配偶欄(假結婚)、幫忙辦預付卡、幫忙簽名報稅等等行為;遊走法律邊緣的走法很多,現金收入的甜頭來得又快,無家者在法律知識不足的情況下,也很難料到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不過,當初借的、幫的,一旦被用在不法用途上,出事的時候,和法院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陪無家者處理糾纏成團的案件,也是社工們棘手的日常工作之一。 在最後,卡卡說道: 「我今天分享這些不是要博得法官同情,是希望司法人員能考量一下無家者犯罪時所處的環境、狀態跟原因,然後去斟酌審理。」 我想,除了街遊面向廣泛大眾的社會溝通,社工和司法人員,這兩種在工作中會直接和無家者個案「交手」的角色,偶爾來場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也確實重要,畢竟或許有很多難解的消耗,是只有透過這樣才能被慢慢看清的。 ░░░░░░░░░ ✏ 街遊夥伴 欣容 (取材協力:芒草心實習生 曉嵐) #真人圖書館 #小潘 📖 延伸閱讀:在流浪之前:記一次與法官的問答(碗粿真圖 @法官學院) 📖 09.05 真人圖書館:漂遊的靈魂旅行者 報名中!

  • 離群索居的無家者,都到哪去了?

    套句賈西亞的話:「流浪是團體生活」,街頭的人來自四面八方,睡在同一塊地方,競爭跟衝突總是少不了。生存不容易,為了知道好康的資源,你必須努力融入小圈圈,就算不想喝,也得在酒席吞個一兩杯搏感情。 ​ 這通常是在萬華服務的我們對無家者群體的印象,不過,昨天我們遠征士林社福真圖後,才發現也不全是這麼一回事! ​ 這天我們讓台下的公部門社工們拿起畫筆,大家畫出的無家者個案多是形單影隻,也比較有難以接近服務的情形。社工們說,士林的個案很多都是北車或艋舺公園不想待才來到這裡,但頂多只有白天喝酒時有可能聚在一起,到了睡覺時間都會分開,不然一定會被民眾通報到死(!) ​ 除此之外,相對於芒草心每週都會在某天的固定時間到西門町夜訪,士林的個案分布因為真的很零散,很常都是一個社工配一個無家者,有經過附近才會繞過去看看;或許因為個案的特質,加上平常雙方沒有高頻率的接觸,有幾位社工還趁機在聽完老賈的分享、跟他打成一片後,問了他流浪與租屋後的差別、為什麼不願意利用避寒所等等,聽了回答後,才恍然大悟。 ​ 原來,就算是平常有服務無家者的社工,也會透過無家者的真人圖書館有所改觀,有些人在聽完之後為自己的畫加上了一些溫暖的色彩、圓弧的線條或是彩虹,就是最好的證明。 ​ ⋄ ⋄ ⋄ ​ 最喜歡跟大家直接對話、互動的老賈,最後選了兩張喜歡的畫,送上芒草心的小禮物。選擇的過程中,老賈親自到每一桌問了每個人畫了什麼、一張張講評和巡堂的樣子,像極了小老師。 ​ 踏出士林社福的時候,賈西亞帶著滿足的神情,卻也不停說著「我真的很難想像這邊的無家者都是一個人,一個人要怎麼活啊!」我想,在北車流浪十幾二十年的賈西亞,真的沒有想過還有他不知道的事吧!這一天,除了分享故事給別人,我們自己也很有收穫。 #真人圖書館 #賈西亞

  • 主動出擊!街聊暖身之「艋舺公園夜訪記」

    擔任八月志工課程總召、平常也領導著行動山棧花的志工學姊嘉恩,這次決定將自己擅長的群眾街聊倡議與無家者議題結合,帶大家夜訪發物資,順便與艋舺公園的大哥大姐聊聊。 ​ 課程籌備小組事先想好了問題,讓一行人不怕沒話聊:生命經驗中最喜歡的一道菜、在台北的秘密基地、曾經做過的工作、吃過奇怪的食物......,請大哥大姐們隨機回答幾題,再把這些透過對話取得的素材製作成繪本,之後拿著書上街,帶大眾了解無家者。 ​ 雖然到職了好一段時間,但身為街遊工作人員的我也是第一次上街,所以其實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 志工毅軒也在會後分享時提到:「我的正職是法警,平常在街上都是在詢問案件,是上對下、權威性的角色,雖然也盡量用輕鬆溫和的語氣跟他們打交道,但還是會被大家叫『大人』。這算是我第一次卸下制服接觸街上的無家者,終於可以聊聊不一樣的話題了。」 ​ ▌ 潛入公園... ​ 聽完嘉恩和街遊老鳥曼曼說明發物資的心態準備、注意事項、上街流程,以及一些說話的藝術(?)後,我們分成三組平均分布於ㄇ字型的艋舺公園行動。 ​ 一開始我們和陌生的大哥大姊搭話時,還只能用客氣且生疏的語氣分享物資包,深怕打擾到他們休息。開始熟稔後,我們遇到在一旁大聲放著陳雷的混音歌曲的兩位大哥,一口啤酒一口下酒菜,正愜意地聊天。看我們上前分享物資,大哥們很熱情地邀請我們一同參與他們的聚會,也與我們敞開心胸。 ​ 我們這才得以一窺在流浪前,眼前的大哥也曾是為了追逐「台北夢」從高雄北上,輾轉於許多餐館,與師父學習做菜的手藝的經歷。也時不時在談話的過程中,將「一切都是因果輪迴、人生要走自己的路」這兩句話掛在嘴邊。 ​ 聊到尾聲時,兩位大哥在確認我們仍有的物資可分享後,隨即號召身旁友好的大哥向前與我們索取與閒聊。雖然在工作中時常聽到在街頭生存人脈經營重要性的故事,但親眼印證人脈的影響力,仍令我印象深刻! ​ ​ ▌ 撕下標籤後,我們都是人 ​ 晚上九點,公園一部分人已經陸續鋪床,我們也回到入船廳,互相分享自己在發物資過程中的看見:禪修密宗三十年的阿姨、和我們分享喜歡去圖書館看報紙 follow 籃球的大哥、喜歡去淡水逛老街嗑小吃的大姊、熱愛唱歌,幾乎聊任何事情都有辦法聯想到歌詞並唱出來的阿伯等等。 ​ 「(經歷這次的上街)發現很多無家者都很樂觀,也看見不一樣的人生視角或大哥大姐的共通點,像是很多人都有修佛跟喜歡去淡水看夕陽、發呆。」志工 Gina 分享道。 ​ 我一邊津津有味地聽著大家的分享與發現,一邊對於這樣短暫但真摯的人際連結感到珍貴。我想,撕下標籤後,我在這次夜訪中感受到的是,每個人多元且異質的生命價值。 ​ ░░░░░░░░░ ✏ 街遊夥伴 沛

  • 培訓手記:往前兩步,退後一步,再前進一步

    就這樣進進退退,但直到 S 大哥講稿都已經確定 90% 的現在,我仍不能預知下一步會是前進,還是後退。 ​ 說是培訓,其實更像培訓者和被培訓者一起完成一首歌,除了要努力把詞曲寫完,還要來來回回確認編曲,經過一次又一次排練,最後一起上台表演。 ​ 上禮拜二晚上是我跟 S 的第一場內部練習場,下午意外在香香澡堂碰面後,他又在五點提早來到入船廳。那時每天烈日炎炎,或許是冷氣房內的宜人溫度讓 S 一改幾個小時前的躁動,他竟然就這樣趴在桌上靜靜睡著了。六點一到,我準時叫他起來練習,沒想到叫了好幾次,連我輕拍他也無法叫醒。 ​ 後來總算是把他挖起來了,也緩緩開始順講稿。本來以為經過前一天的練習和下午的溝通,應該能萬無一失,但這下他竟然無視於時間限制,硬是多講了一倍的時間。 ​ 我想說慘了,不過待會也只能見招拆招了,想的同時還對正幫忙場佈的同事翻了一些白眼。 ​ ⋄ ⋄ ⋄ ​ 不過,這位兒時小名叫「小龍」的 S 大哥,上台還真的變成了一條龍。 ​ 在簡潔有力有朝氣的自我介紹後,第一次登台的 S 語速穩定、故事說得流暢,還會主動 cue 大家看他身後的投影片;在自己快把一些隱私、八卦說溜嘴時,也會及時傻笑、打住再靈巧修正,並時時和我交換眼神,給我插話補充資訊、調節速度的空隙。 ​ 雖然他早擁有信手拈來就是一席話的好口才,但有些情況畢竟是他的第一次。雖然是第一次,他卻做得很好。 ​ 聽台下的大家紛紛回饋,說我們默契很好、聽得出來排練很熟,也覺得內容很自然生動,還受到驚艷跟感動時,我邊看著笑得合不攏嘴的 S 大哥,一邊感覺到,我們各自的努力和一起的努力,都在這一刻昇華了。 ​ 當天也收到很多很棒的指教和提議,讓我多了不少把這首「生命之歌」弄得更完整的靈感;在前幾天的練習中,我也感受到 S 大哥願意一起細細把每個部份雕琢好的自我要求,還有耐心。 ​ ⋄ ⋄ ⋄ ​ 從年初到現在,歷經放鳥、失聯、一些間接造成的關係緊張,起起伏伏中我默默修了很多社工學分,也真正了解,所謂街頭生活的不穩定,是怎樣不穩定;跨越不少心理障礙,直到現在終於是對他的習性有基本理解,變成近似熟人的關係......。 ​ 不變的,應該只有我對他故事背後的好奇,還有偶爾會被觸動的那些瞬間感受。 ​ 下一步會前進還是後退?我想,好像也不是這麼重要了。 ​ 走一步算一步,而且不論是前進還是後退,我們都正成長著。 ​ ​ ░░░░░░░░░ ✏ 街遊夥伴 欣容 ​ ​ #真人圖書館 #老孫

  • 姨起去角遊,後記。

    「如果每個人,都能嘗試翻閱他們的故事就好了。」 這是我在上週「姨起去角遊」的簡報中放上的話,也是我對真人圖書館的詮釋。 第一次辦特殊場,有別以往的是,這次活動開頭和結尾的畫畫的時間, 讓我觀察到每個人都更深入傾聽了自己: 有人回想,在大雨中的北車站外,當眾人都慌忙擦身而過的時候,他注意到一個手拿雨傘不對往上舉、看起來是無家者的大姐,那個畫面太難得,心中忍不住冒出一句:「感覺這樣真好」,在這樣的時刻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但一方面又有些不知道怎麼關心他的小小遺憾。 有人說,覺得不倒翁很「當下」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接受更多事情,讓他覺得有時規劃得太清楚可能反而會失去感受的機會。 又有人說自己關注議題很久,但不管對議題多熟悉,每次重新碰觸都能看到社會的不公平面,那股不舒服還是在。看見在場有這麼多人都很關心這個議題,身在其中的人能輕鬆地講故事,也是很了不起的,講著講著就激動地哭了......。 這次一口氣邀請兩位講者、帶了兩個議題進來,礙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規劃一些精華,不過,綜合大家現場和寫在問卷的回饋,竟然每個環節的內容都分別有人感到印象深刻,讓我覺得很欣慰——原來費心塞了這麼多內容都是有意義的,都有觸及到不同人心中的不同角落。 我也覺得,當晚的時空是大家一起搭建而成,如果只有議題工作者和想要發聲的人是辦不起來的;雖然比起大型演唱會,我們只有少少的近 30 人,卻一起發酵了一團溫暖而有意義的東西。將來,我們想繼續用活動把更多議題、更多不同的人串在一起,也期待你把我們正在努力訴說的事分享給更多人。 一起來吧! ░░░░░░░░░ ✏ 街遊夥伴 欣容 #真人圖書館 #小潘

  • 街遊十週年:茁壯發芽的種子

    今年剛好是街遊 Hidden Taipei 的第十年。會從無家者導覽起家,都是源自 2013 年的一場歐洲行 —— 因為一場機緣在倫敦參加 Unseen Tours 後,我深受「看見無家者角度的城市風景」的概念所吸引,隨即就在同年盛夏啟動了這個計畫。 當時的我,除了每天在大太陽下跟培訓對象走到快變成人乾,應該也沒想過街遊竟然可以走到十年,這次跟街遊小隊討論後,決定以繳成績單的心情,在號召日韓港台的年度盛會「東亞包容城市會議 (ICN) 」跟大家報告這十年的成果。 在整理十年成績單時,默默發現其實街遊小隊的大家很努力呢!從 2013 年起,經過為期一年的訓練,第一場導覽終於成功上線後,平均每兩年就會推出一個新型態的活動,總參與者已經超過 28,000 人。共訓練了 6 位導覽員以及 9 位真人圖書館講者,開發了街頭遊戲、教材包還有半日志工活動,甚至還被邀請到加州眾議院成為 Policy Summit 的與談人。十年前播下的一顆小種子,現在已逐漸成長茁壯了。 最開心的是,在東亞包容城市會議中,聽到其他夥伴們也各自走出自己的道路,長出了自己的樣子。 ▌ 開在香港的花 _______ 2016 年和香港的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CCHA) 交流時,當時的社工說他們正在籌備無家者導賞的活動,後來 Light Walker 正式上線,除了「導賞」,也有真人圖書館。 這次東亞包容城市會議中,CCHA 的社工帶來了一本叫「人生下半場」的無家者生命故事書送給我們,書裡記述他們的服務對象志泉在成為導賞員後,透過遊客和失散二十幾年的女兒重新接上了線,完成他想和女兒重聚的願望。 社工說當初接到志泉女兒捎來的訊息時,他超感動的,覺得這是上帝的恩典。我想,也就是因為陪著我們的服務對象走過這些意義重大的時刻,讓我們就算再怎麼苦,都能夠堅持著繼續走下去。 曾經一起合作過《無家者港台生活誌》攝影展、我們超敬佩的 SoCO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也在這次的會議中分享了他們 控告港府丟棄無家者家當 的案子(超有 guts!),在歷經兩年訴訟後終於取得了勝利。 在疫情後,除了出版最新的攝影集《疫情.逆情》記錄新冠疫情下基層市民的生活,也在今年推出了「侷住體驗館」,以一比一還原板間房、閣仔房等基層住屋實境,讓大家實際體會香港的居住困境,現場也有無家者和實際有過居住經驗的街坊在現場講述生命故事。 ▌ 開在韓國的花 _______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會議中收到韓國講者送來的禮物。 韓國多年來房價狂漲,造成居住不易以及因為地產開發利益的迫遷問題導致了許多家破人亡的悲劇。因此 빈곤사회연대 (Korean People’s Solidarity Against Poverty)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推動改革,其中有一個 「龍山黑暗之旅」正是由被迫遷的人們帶著大家走訪龍山,看見在這個龐大體制下一群被迫遷者的故事。 講者送禮物的時候告訴我們,他們是因為街遊 Hidden Taipei 的啟發才有了這個活動,如果沒有街遊,就不會有這個活動。看著韓國講者閃閃發亮的眼睛蹦蹦跳跳地告訴我們這個活動的緣起,我們半是感動半是高興: 很感動我們做的事情也成為別人的靈感來源, 也很高興在十年前被啟發的我們,成為了散播出去的種子,在不同的地方長出了不同的樣子,訴說出各自的故事。 下次去香港和首爾,除了大啖美食之外還想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嗎? 歡迎聯絡我們可愛的夥伴們,去參加看看他們的活動唷! ░░░░░░░░░ ✏ 街遊夥伴 Cynd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