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午營咖啡

展品解說

​請點選照片閱讀人物故事

漂泊人生

露宿在街頭,一向都不是一種浪漫的情懷。

 

早起對許多人似乎是一種生活的健康目標,但對於露宿街頭的無家者來說,早起卻是一種每日打包行李的無奈,不論刮風下雨,每日每夜重複著那個打包再展開、展開再打包的動作,不能像其他人一樣一回到家洗個澡就可以倒頭就睡,更別說害怕東西遺失或是被居民嫌棄的壓力了。

 

不過各種對無家者不友善的障礙仍可以看到,香港不少原可供露宿者棲身的行人天橋、天橋底或行人隧道等地點均被重重的鐵絲網及冰冷的圍板圍封。台灣則是到處可見長椅上豎立著欄杆,似乎這個城市無時無刻都到處有人想要在長椅睡覺一樣,多了一些冰冷,少了一些寬容。

漂泊

碼頭的畫家

流動的家

無處為家,只能四海為家。

 

近年在快餐店、網咖甚至廉價旅舍度宿的無家者與日俱增。沒有固定的家,露宿者唯有將所需的衣物及日常用品成為隨身裝備,畢竟這些已是露宿者僅餘的家當財產。一個背包,或加幾袋大包小包就成了一個流動的家,像個蝸牛似的,永遠將家背在身上。像這樣每天背著整個家隨處行,抵擋日曬雨淋。在這群露宿者的背影中,總讓人感受到步履闌珊的無奈與唏噓。

何以為家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一個家要有四面牆,保護住在裡面的人。但面對著昂貴的租金情況下,欠缺穩定經濟能力的露宿者在私人市場只能選擇最惡劣的居所。雖有四面牆卻也只得四面牆,伴隨的是侷促的環境、混濁的空氣、交雜的聲音、沒有獨立廚廁、更甚不能坐直身體,還附送蝨患、鼠患、蟲患。

 

露宿者以為脫離露宿,就可以有個安穩的家,孰料等待他們的卻是重重挑戰及可能再次流落街頭的循環。

光輝歲月

無家者,只是描述一種居住的狀態。

 

無家者的身份以外,他/她們還是有很多面向,在香港,有人曾經是油麻地鄧麗君,至今仍熱愛唱歌;有人是老闆一直喜愛的水吧員工;有人則在小島默默地為當地居民服務;有人現在是足球教練,透過足球改變自己及其他人的生命。

 

在台灣,有人曾經是電影放映師;有人是木工師傅;有人在街頭販售《大誌》;有人在廟會中擔任不同角色;有人現在成為了街遊-無家者導覽員,向大眾介紹無家者的生活。

在他/她們來說,光輝可能是過去,也許是現在,但每人的生命中也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