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團法人芒草心慈善協會

20190323_5571-Good-1台北車站前的無家者行李集中處-Good-

​【無家者 - 港台生活誌】台灣序

李盈姿 / 社團法人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

芒草心於2011年創立以來,有感於現行體制及資源的不足,希望集結眾人的力量,為台灣無家者的困境尋找突破的出路。協會成立之初,在還沒有運作經費及專責人力的情況下設法自行參與國際性論壇,參考國外無家者的法令及政策配套;另一方面,確立了協會發展的兩大主軸-以無家者為主體的【自立支援網絡】及以一般大眾為主體的【社會溝通】。前者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協助無家者脫離街頭邁向自立,並減少流浪循環;後者透過各種專案及媒材培力無家者自我發聲,以達到去污名的倡議。我們亦於2016年年底推出了《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一書,記錄了十位街友的生命故事,以及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希望社會大眾能更關注及理解無家者形成的結構性因素。

 

台灣多數人對無家者抱持既有的刻板印象,多認為無家者「天性」使然,愛流浪街頭、好吃懶做不工作、自我放逐等。然而鄭麗珍(Cheng, Li-Chen)於2013年的研究資料中顯示九成的無家者流浪並非出於自願,而是有各種複雜的成因;近來台灣當代漂泊協會(Homeless Of Taiwan)、人生百味(Do you a Flavor)、芒草心協會(Homeless Taiwan Association)等倡議團體,也提出相關研究及證據破除這類汙名及迷思。露宿街頭或許是因為租金太昂貴或沒人肯將房屋租給無家者、或許是微薄的收入在先飽足果腹後所賸無幾,無力繳付租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李淑容(Li, Shu-rong)於2016年「台北市無家者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也顯示41.8%受訪的無家者流浪居無定所的主要原因,為「賺的錢不夠付房租」。而芒草心協助無家者的經驗中也顯示不僅老人,年齡屆於55歲至65歲間的高齡單身男性,也常是遭到房東排除的對象,原因是對其經濟狀況或人際社交產生質疑。而與台灣同樣面臨高房價高租金的香港,至少在公共住宅的政策規劃上遠比台灣起步得早,數量上亦多出很多。台灣社會住宅在缺乏明確配套的情況下,對無家者而言是看得到吃不到。

  

SoCO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是我們在參與國際論壇時認識的夥伴,投入無家者議題已二十餘年,此次很榮幸與他們共同舉辦【無家者-港台生活誌】攝影展,期待透過這個展覽,呈現我們平時對於議題的累積,以攝影照片及文字如實呈現港台兩地無家者的生活樣貌,並辦理講座及交流會等系列活動,希望能喚起大眾對議題的理解及重視。這個展覽從起心動念到付諸行動整整花了兩年時間,除了要感謝長期投入無家者影像記錄並願意無償分享作品的三位攝影師(香港:雷日昇;台灣:林璟瑋、楊運生)之外,長年協助台灣NGO發展扶貧、倡議及公民教育的香港樂施會,今次亦資助了展覽的經費。另外,香港及台灣各自帶了三個無家者,跨海進行分享交流,感謝他們願意站到台前分享經驗。為無家者議題發聲。希望攝影展能夠順利圓滿,並讓港台兩地的政府及民眾對無家者的現實困境有更多的理解及接納,進而推動更多維權的友善政策。

芒草心Logo-文字Only 去背 無毛邊_edited.png

社團法人芒草心慈善協會簡介

2011年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 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分享經驗,互相學習。

 

2014年開始透過創新的專案,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及貧困者,秉持著「社會溝通」與「協助自立」兩大主軸,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培力我們的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bottom of page